日前,在位于盐湖区解州镇的山西正海泵业有限公司,一场关于产品优化的攻坚正有序推进。兰州理工大学的两位专家带领团队成员,紧盯潜水泵优化模型的成型过程,根据实时数据调整优化方案;
在不远处的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兰州理工大学的专家团队针对某水泵产品的泵型三维图纸,与企业沟通下一步的优化方案;
兰州理工大学专家团队经过多轮调研、研讨后,为盐湖水泵专业镇发展撰写并提交出完整水泵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眼前这些产品优化、入企服务的场景,正是盐湖区以产才融合为纽带,加速培育科创活力、推动水泵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一场生动实践。
近年来,盐湖区委、区政府坚持以“内部挖潜做强、承接产业做大”破题开路,推动开展了引人才、搭平台、重培育、优服务等系列行动,更好地实现了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同向共兴。
盐湖水泵产业历史悠久,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盐湖区拥有水泵类市场主体149家,2024年产值达59.6亿元,产业集群优势显著。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技术迭代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这些企业大多为传统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常常遇到技术难题,如水泵产品易过载、效率不高、水力模型需要改进等问题,限制了企业发展。
“我们最缺的就是技术,尤其是产品气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长期困扰我们公司的一个技术难题是潜水电泵的密封性能稳定性不足,导致产品在复杂工况下故障率偏高。”……多家水泵生产企业纷纷提出自己的发展隐忧。
然而,水泵行业企业分布零散、整体竞争力不高,导致众多企业在解决难题时又面临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盐湖区开展产才融合,目的就是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破解水泵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创新不足、研发人才短缺等瓶颈。一方面,水泵类企业在技术创新上遇到难题,如新型节能水泵的研发、智能水泵控制系统的升级等,仅凭企业自身力量难以突破;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也制约着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亟需新鲜血液的注入。
盐湖水泵专业镇服务中心急企业之所急,与国内泵阀研究领域一流院校兰州理工大学达成合作,与该校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共建盐湖水泵专业镇产业研发创新中心,并签订3年合作协议,时间从2025年持续至2027年。
“这一创新中心的成立,将为盐湖水泵企业提供多项人才智力支持,包括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与产品检测,技术咨询与成果孵化等方面。”盐湖水泵专业镇服务中心负责人解攀介绍道。
盐湖水泵创新中心的成立,只是盐湖区开展产才融合,推进盐湖水泵专业镇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人才培养方面,携手高校共建水泵产业学院,与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加大对水泵专业镇紧缺本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形成培养人才、成就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循环;
在技术创新领域,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如与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合作,聚焦企业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着力破解行业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专家柔性引进、定期交流及联合攻关等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协同发展上,力争实现盐湖水泵专业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成果转化新路径,促进水泵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最终将盐湖水泵专业镇打造成在全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这款单级离心泵第一版的设计,经实验发现叶轮强度不够,启动时就破碎了。这是我们更改后的设计方案,增加了叶片及叶轮轴的厚度。”兰州理工大学教授郭艳磊再次深入山西解义电泵有限公司,将上次入企调研时的方案第一时间作出了修改。
还是专家入企调研时,山西解州华龙泵业有限公司向专家提出新型井用潜水泵的具体研发需求,专家团队目前正在紧急响应,现已制订好方案并开始模型设计。
在关乡泵业、解义电泵、华龙泵业等企业生产一线,专家们细致察看水泵零部件加工流程与整机装配工艺,围绕模型优化、泵体结构改进等关键环节与企业技术人员深入研讨。
一次次入企,专家团队切实响应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技术解决方案,破解困扰企业许久的技术难题。
不仅是入企调研,8月8日至9日,盐湖区还举办了博士“家年华”暨水泵专业镇产才融合活动。
兰州理工大学的5位专家教授围绕离心泵能效标准解读、流体力学基础、典型零部件应用等核心领域展开专题授课。
专家们以理论阐释为基、案例分析为要,既传递前沿技术动态,又提供落地性实践指导,助力企业精准把握政策导向、优化生产设计。
8月29日,盐湖水泵专业镇召集各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联合兰州理工大学开展了一次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水泵基本理论知识、设计检测、标准、效率提升等方面,帮助企业掌握知识和技术。
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专家团队曾聚焦多相流泵研发、离心泵水力设计、潜水电泵试验等关键议题授课,深入解析空蚀、磨损等行业共性难题的解决路径。
兰州理工大学还通过“周末工程师”机制,常态化选派专家入驻企业开展传帮带,联合设立关键技术攻关课题,推动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快速对接。
“此类实地调研聚焦企业能效提升、模型优化等共性问题,为行业提质升级找准了突破口。”解攀说。
在技术攻关的同时,专业镇还特别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专业镇推动高校学子走进水泵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培养“校企共育”应用型人才。今年4月,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3名大学生在盐湖水泵专业镇开展为期3天的实习,分组进入山西天海泵业铸造、机加、设计等部门,由企业导师提供“一对一”指导,沉浸式参与核心业务环节。
“我们还收到了兰州理工大学面向2026届毕业生开展秋季双选会的邀请函,本月月底我们将前往兰州,为专业镇企业网罗天下英才。”解攀说。
专业镇与运城学院的合作则更为深入,双方共建水泵产业学院与技术创新联盟,首批11名学生自2月起进入山西正海泵业、解州新华泵业等企业开展12周实习,参与泵体结构优化、生产工艺数字化改造等工作,企业通过产线实操、安全培训、技术讲座等多元形式,助力学生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盐湖水泵专业镇以需求为导向,通过“精准培训赋能、深入调研破题、实习实践育才”三维发力,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水泵产业需求深度耦合,让产才融合从“纸上协议”变为“落地生效”。
“天海泵业从企业长远且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希望在某水泵产品上获得品质上的突破。我们团队与企业多次沟通,为企业提供泵型优化的具体方案,以全国同类泵型产品中的领先地位为出发点,帮助企业在产品品质上实现质的突破。”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申正精介绍,“现在还在跟企业沟通优化的后续方案,我们团队将会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长效的智力支撑。”
“产品的优化改良不是一次性的,需要多次的中试、磨合,我们原先很担心专家来是‘一锤子买卖’,但是这次的团队非常负责,持续为我们提供优化和改进服务。”天海泵业技术部负责人说。
为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保障人才持续赋能产业发展,盐湖区着力打造了一系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广阔舞台。
上文提到的由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与盐湖区特色专业镇合作共建的盐湖水泵专业镇产业研发创新中心在今年1月5日正式揭牌成立。
“创新中心旨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的科技、人才资源与盐湖水泵产业特色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盐湖水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解攀说,“专业镇与对方签订的协议中明确标定,合作期间由副教授或博士以上专家带队赴创新中心日常办公,深入企业开展水泵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每年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60天,这样基本能保障至少一个完整的技术服务流程。”
同时,协议还明确标定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不少于两次、人员指导不少于5人,还要组织10项及以上水泵科研成果推介、撰写产业发展规划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持续为企业添智力、增活力。
水泵专业镇服务中心作为综合服务平台,设立了人才服务专窗,为高校专家和企业提供对接服务。同时,建立了水泵产业专家库,目前已收录国内外泵行业专家126人,其中与27位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省级水泵测试公共平台总投资600万元,该平台具备水泵性能测试、材料分析、质量检测等多种功能,可为高校科研和企业研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持。该平台还与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达成了共享使用协议,将成为产才融合的重要载体。
产才融合为水泵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运城市解州新星泵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爽表示:“专家的培训特别实用,全是水泵企业能用得上的干货,解决了我们生产中的不少难题。”
“每次培训的交流环节,专家都现场解答,帮我们理解了研发思路。这样接地气的培训,对提升产品竞争力很有帮助。”山西解州华龙泵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正感慨道,“把咱们企业最缺的技术直接送上门了,这种学了就能用的培训,比咱自己琢磨大半年还管用。”
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陈伟也表示,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双方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强资源共享,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盐湖水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申正精在培训会上表示,他们围绕多相流泵产品研发中的空蚀和磨损问题进行了“肌理性阐述”,为企业研发高性能多相流泵提供指导。
如今,高校智力资源正通过多种渠道注入这个传统产业集群中,技术培训解决现实难题、联合研发提升产品性能、人才培养储备未来力量。未来,盐湖区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以更高水平、更优服务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水泵专业镇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